相关文章
Related Articles详细介绍
ZJC-100E工频电压击穿强度试验机(计算机控制)
一、 试验设备与装置
试验设备与装置:高压试验变压器、调压器以及控制线路和保护装置。
(1)高压试验变压器:
要求:具有足够的额定电压和容量,且输出电压的波形没有畸变。
A.变压器的容量
指变压器在额定电压电流的情况下的视在功率。
(视在功率:交流电路中,电压和电流的乘积,或者说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矢量和,单位为V·A或KV·A。)S=UI=U2ωCX
绝缘材料击穿试验通常选取容量为10kV·A的变压器。
对与大电容试样的耐压试验,采用超低频正弦电压,可以大大降低变压器的容量。(如采用0.1Hz超低频电压,变压器容量可减小到50Hz时的1/500。)
B.变压器的电压
额定电压等级是根据试样的试验电压等级来选定,通常选取50~100kV。采用多台变压器串接可获得更高的试验电压。
串接变压器原理图
两台变压器串接输出的视在功率:S=2UI
设备容量的利用率:2UI/3UI=2/3
注意:串接的级数增加,输出的电压增高,但设备容量的利用率降低。
对于电容量较大的试样,可以通过串联谐振回路获得比试验变压器更高的电压。
串联谐振回路原理图
调节电抗器的电感L或改变试验电压的频率,达到谐振:
ωL=1/ωCX → UX=QU0
Q为谐振回路的品质因素,一般为20~80。
C.电压的波形
工频电压的波形:正弦波。
波形畸变影响介电强度试验结果:
ü 高次谐波会降低击穿场强;
ü 击穿决定于电压的峰值,而测量的电压是有效值,若波形畸变,则同一峰值电压测得的有效值就不同了。
波形因素:正弦波电压的峰值与有效值之比。U幅值=√2U有效
通常要求波形因素不超过:√2(1±5%)
波形畸变的原因:变压器的非线性激磁电流造成的。
变压器的磁化曲线:a)磁通与激磁电流的关系;b)磁通及激磁电流的波形
试验变压器的输入电压为:U1=K(US-U2)
k为调压器的电压比;
Us为电源电压;
U2为激磁电流流经调压器产生的电压降。
调压器的漏抗越大,波形畸变越严重。在调压器和试验变压器之间接入滤波器可改善电压波形。
(2)调压器
用来调节电压上升的方式和速度,接在试验变压器和电源之间。
常用调压器:自耦调压器和移圈调压器。
A. 自耦调压器
原理:借助于一个滑动触点沿着绕组移动来改变输出电压。
优点:结构简单、体积小、漏抗小、价格便宜。
缺点:输出电流较大时,触点在移动过程中因接触不好会产生火花。
B. 移圈调压器(容量较大)
原理:靠移动短路线圈改变其他两个线圈的漏磁通,从而改变在这两个线圈上的电压分配来实现调节输出电压。
优点:调压过程靠电磁耦合,不会出现火花,容量可做得很大。
缺点:漏抗较大,波形易产生畸变。
移圈调压器结构图 移圈调压器原理图
(3)控制线路
满足要求:
只有在试验人员撤离高压试验区,并关好安全门之后,才能加上电压进行试验。
升压必须从零开始,以一定方式和速度上升。
在试样发生击穿时,能自动切断电源;在自动控制线路中,能自动是电压下降到零。
计算机在介电强度试验的控制系统中应用:采用单片机或微机控制步进电动机带动调压器实现升压、降压过程。
(4)保护和接地
在试验回路的低压部分可能出现高电压的地方接上放电间隙。
在高压测试回路中应接保护电阻。
接地点和接地体的连接线应采用尽量短的多股线,以减小电阻和电感。
高压试验区应装有保护围栏,并备有接地棒。
工频高电压的测量
测量方法:静电电压表法、球隙测量法、互感器测量法、分压器法、测量绕组法。
(要求测量误差不超过3%,测量用仪表一般要求为0.5级)
固体电介质击穿的形式:电击穿、热击穿和电化学击穿。
(1)电击穿:
由碰撞游离形成电子崩,当电子崩足够强时,破坏介质晶格结构导致击穿。
主要特征:击穿电压高、击穿过程极快、击穿前发热不显著、击穿场强与电场均匀程度密切相关而与周围环境温度无关。
影响介电强度的因素
影响因素:电压波形及频率、电压作用时间、电场的均匀性及电压的极性、试样的厚度与不均匀性、环境条件等。
(1)电压波形及频率
直流电压下的EB高于工频交流电压下的EB。(因直流下只有电导损耗)
冲击电压下因作用时间短,热的积累效应和局部放电造成的破坏还来不及形成,其EB高于直流和和工频交流下的EB。
电压频率越高,介质损耗越大, EB越低。
工程上绝缘材料的击穿场强通常是指工频电压下的击穿场强。
(2)电压作用时间
电击穿的时间很短,可以在10-7~10-9s内发生。热击穿因热的累积需要较长时间,随着时间增长,EB明显下降。ET=E∞(1+a/√t)
聚乙烯的击穿场强与电压作用时间的关系
E∞为加压时间足够长击穿电压达到稳定时的最小击穿场强
a为常数,t为加压时间, Et为加压时间t时的击穿场强。
(3)电场的均匀性及电压的极性
不均匀电场下的击穿场强低于均匀电场下的本征击穿场强。
在不均匀电场下,直流和冲击电压的极性对击穿电压有明显影响。
针尖对平板电极系统
当针尖电极为正极性时,击穿电压要比针尖电极为负极性时低。
(4)试样的厚度与不均匀性
试样的厚度增加,会增加材料散热的困难,也会增加电场的不均匀度,试样内部含有缺陷的几率增大,从而使EB下降。EB=UB/d=Adn-1
绝缘纸的EB与厚度的关系
A为常数,d为试样厚度,n随材料性质、电压波形、及厚度范围在0.3~1.0范围内取值。
对于薄膜试样,EB将随厚度减小而显著增加。
(5)环境条件
A.温度的影响
聚乙烯(PE)和聚丙烯(PP)的EB与温度关系
温度升高,通常会使EB下降。(尤其在材料的玻化温度范围,因发生热击穿EB下降zui明显。)
在低温区某些材料的EB随温度升高而增加,这是温度对电击穿电压的影响。
聚异丁烯的EB与温度关系
B.湿度的影响
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与含有水分的关系
湿度增大,会使击穿场强下降。(对液体电介质尤为明显,因为水分的电导和介质损耗较大,会改变电场分布。)
C.气压的影响
巴申曲线图
巴申定律:UB=f(ps)(p为气压,S为电极间距离)
S固定,改变p时:
气压较低时,气体密度较小,碰撞几率减少,则EB随气压降低而提高。
气压较高时,气体密度较大,碰撞过程的自由行程短,则EB随气压升高而提高。p固定,改变S时:距离过大,只有提高电压才能使气体发生碰撞游离。
工程上应用:空气断路器和真空断路器用此规律来提高击穿电压和减小体积尺寸。
(6)其它因素
NaCl晶体的击穿场强受辐射的影响
Ø 辐射的影响
X射线照射离子型晶体,会使晶格缺陷产生变化,从而使EB发生变化。
Ø 机械应力的影响
机械应力增大,击穿场强降低。
Ø 杂质、缺陷的影响
工程上用的绝缘材料中的杂质、缺陷会明显地降低击穿场强。
提高电介质击穿强度的措施
A.对液体电介质
(1)减少杂质
ü 过滤:将绝缘油在压力下连续通过装有大量事先烘干的过滤纸层的过滤机,将抽中碳粒、纤维等杂质滤去,油中部分水分及有机酸也被滤纸所吸收。
ü 防潮:油浸式绝缘在浸油前必须烘干,必要时可用真空干燥法去除水分。
ü 脱气:将油加热、喷成雾状,且抽真空,除去油中的水分和气体。
(2)采用固体电介质减小油中杂质的影响
ü 覆盖层:在电极表面覆盖的一层很薄的绝缘材料,如电缆纸、黄蜡布、漆膜等。
ü 绝缘层:当覆盖层厚度增大,本身承担一定电压时,称为绝缘层。
ü 屏障:在油间隙中放置的尺寸较大的(与电极形状相适应)、厚度在1~3mm的层压纸板或层压布板。
B.对固体电介质
ü 改进制造工艺:如尽可能地清除固体介质中残留的杂质、气泡、水分等,使介质尽可能均匀致密。这可以通过精选材料、改善工艺、真空干燥、加强浸渍(油、胶、漆)等方法来达到。
ü 改进绝缘设计:采用合理的绝缘结构,使各部分绝缘的耐电强度能与其所承担的场强有适当的配合。改进电极形状、使电场尽可能均匀。改善电极与绝缘体的接触状态,以消除接触处的气隙或使接触处的气隙不承受电位差(如采用半导体漆)。
ü 改善运行条件:如注意防潮,防止尘污和各种有害气体的侵蚀,加强散热冷却(如自然通风,强迫通风,氢冷、水内冷等)。
固体材料的试样与电极
(1)固体材料的试样
为了能使试样的击穿发生在均匀的电场中,必须把试样做成各种型材。
试样要求:电极中央试样最薄处δ应比试样厚度小5倍以上;球电极半径r要比δ大20倍。
试样的面积要比电极面积大,使之在击穿前不会发生闪络(沿试样表面击穿)。为了能暴露材料中存在的弱点,一般选取电极直径为25mm或50mm。
各类试样的尺寸(GB1408-78)
试样厚度的测量:对厚度均匀试样,通过击穿点的直径上测三点取平均值;对厚度不均匀试样,以击穿点的厚度来计算。(测量误差不超过1%)
当试样厚度较大时(>3mm),如果击穿电压超过试验变压器的额定电压,或表面闪络难以解决,可将试样削薄。
对于纸或薄膜材料,可将多层试样叠加在一起进行击穿试验。
电极的形状和尺寸选用:
根据能形成比较均匀的电场,能合理地暴露材料的弱点,以及使用方便、节约材料等要求。
如果在空气中进行击穿试验:(把空气和试样看作双层介质)
1) 在交流电场下,电极边缘空气中场强Ea与试样中相邻点的场强EX之比:
2) 在直流电场下:
由于εra<εrx,γa<γx,则Ea > EX; 而空气的击穿场强较低,导致电极边缘的空气中先出现局部放电:
发生表面闪络;
边缘电场集中导致试样击穿发生在电极的边缘。
消除措施:将电极边缘做成圆角;
将试样和电极浸入相对介电常数(或电导率)大、击穿场强较高的液体媒质中。常用液体媒质有变压器油,温度较高时采用硅油。不能选用相对介电常数或电导率太大的媒质,以免造成测量误差和设备损坏。如引起媒质本身发热严重、保护电阻上电压降增大、以及试验变压器过载等问题。
液体材料的试样与电极
电极的形式:平板型和球型。(我国现行标准用平板型电极)
注意事项:
1.电极的轴心要对准并保持水平,电极间隙应均匀。
2.电极容器材料不会与被试液体相互作用,常用电瓷或玻璃制成,电极用铜或不锈钢制成。
3.取样时不能让杂质混入,注入液体后静止片刻,避免电极间留有气泡。
升压方式的选择
介电强度试验:电压从零按一定方式和速度上升到规定的试验电压或击穿电压。
升压方式:快速升压、20s逐级升压、60s逐级升压、慢速升压、和极慢速升压。
(1)快速升压
电压从零上升到击穿电压所经历的时间约为10~20s。现行标准中规定的升压速度有:100V/s、200V/s、500V/s、1000V/s、2000V/s和5000V/s。
(2)20s逐级升压
施加于试样的电压先以快速升压的速度上升到击穿电压的40%,之后按每级升压值逐级升压,每级停留20s,直到试样击穿为止。
(3)60s逐级升压
与20s逐级升压方式相似,只是每级停留时间为60s。
(4)慢速升压
从快速升压的击穿电压的40%开始,以较慢的速度升压,使击穿过程发生在120~240s内。电压上升速度可选取2V/s、5V/s、10V/s、20V/s、50V/s、100V/s、200V/s、500V/s和1000V/s 。
(5)极慢速升压
与慢速升压方式相似,只是击穿过程发生在300~600s内。电压上升速度可选取1V/s、2V/s 5V/s、10V/s、20V/s、50V/s、100V/s、200V/s。
电介质的击穿:
概述:
现象:当施加于电介质的电场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,电介质由绝缘状态突变为导电状态,此跃变现象称为电介质的击穿。
表征:介质发生击穿时,通过介质的电流剧烈地增加,
其特征为:
1、介质击穿:电极间的短路现象;是电介质的基本性能之一;决定了电介质在强场下保持绝缘性能的极限能力;成为决定电工、电子设备最终寿命的重要因素。
2、介电强度:绝缘介质所能承受的不产生介质击穿的最大场强。
绝缘技术向高场强方向发展:
3、高压输电;高能粒子加速器;半导体器件;集成电路
4、介质击穿的应用:气隙开关、放电管,局部放电光、热、机械力,等离子体对细胞膜的作用
介质击穿主要分为热击穿和电击穿两大类
热击穿:由于介质内热的不稳定过程所造成(非本征性质)
与材料性能、绝缘结构、电压种类、环境温度有关
电击穿
Ø 是介质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的本征物理过程
Ø 度量介质耐受电场作用的能力——耐电强度
Ø 具有可逆与不可逆的击穿形式
气体介质的电击穿
均匀电场中气体的导电特性
A段符合欧姆定律;B段电流饱和;C段电流骤增,击穿
表现形式:火花放电,辉光放电,电晕放电,电弧放电
汤逊理论——碰撞电离
(1)载流子的产生过程
(2)电子附着效应
(3)碰撞电离理论模型
电子雪崩中的电荷分布
(1)载流子的产生过程:碰撞电离,光致电离,热电离,电极表面发射
碰撞电离:碰撞后粒子的变化过程:
① 激发——电子得到能量后,跃迁到更高的能级上,原子、分子成为激发态。
② 电离——电子脱离原子核束缚成为自由电子,失去电子的原子、分子成为离子。
△ui+A→A++e △ui+(AB) →(AB)++e
③ 复合——正离子与电子碰撞复合成中性原子或分子,并放出能量。
A++e→A+△ui (AB)++e→(AB) +△ui
④ 附着——电子与中性原子、分子碰撞,由于原子有较大的电子亲合力而形成负离子,放出能量。A+e→A-+△ui (AB)+e→(AB)-+ △ui
外电场使自由电子加速运动,动能增加并与原子(粒子)发生碰撞,当核外电子所获能量大于克服原子核束缚所需能量时,引起碰撞电离。
碰撞电离系数a:一个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,走过单位距离所产生的碰撞电离次数。又称汤逊第一电离系数 单位:1/米
电子自由行程x:电子在两次碰撞间所走过的路程。自由行程愈大®电子获得能量愈大®碰撞电离次数增加®碰撞电离系数a增大
式中:p为 压力, A、B 为与E、p无关的函数,E为电场强度。Ap 为a的极限值
离子碰撞电离系数b——汤逊第二电离系数,
由于离子质量大,b << a ,故b对载流子贡献小。
光致电离
频率为n的光照射气体时,当光子能量大于气体分子电离能时:hv≥ui
可引起气体光致电离:A+hv→A++e
光的来源:
①由外来射线产生,短波射线才有电离气体能力。
②分子从激发态回到基态,或异性离子复合时产生光子。
热电离:按气体分子能量均分原理,气体温度为T时,分子动能:1/2mv2=1/2kT
若两个粒子碰撞时总能量kT≥ui时,气体发生热电离。
热电离是ji高温度下的现象,上万度以上才有显著的热电离发生。
电极表面发射
场致发射:J=AE2e-B/E
热电子发射:J=AT2e(βs√E/kT-ΦD)
光致发射:hv≥ui
其他具有足够能量的粒子撞击电极表面,引起电极发射。用系数g反映电极发射的能力,称为汤逊第三电离系数。
功函数小的金属材料作电极,易产生表面发射。
(2)电子附着效应
p 电子亲和力大的元素,吸附电子而形成质量大、速度慢的负离子(氧、SF6);
p 使自由电子数减少,电离降低,抑制电流倍增。
p 电子附着系数h:在电场作用下,电子走过单位距离附着于中性粒子的电子数,即生成的负离子数或减少的电子数。
电离使电子增加dn=n adx,
附着使电子数减少dn-=n h dx
故电子净增为: dn- dn-= n (a- h )dx
p 相当于使电离系数a减小。
(3)碰撞电离理论模型
阴极有n0个电子,经碰撞电离到达阳极产生nd=n0eαd
工频电压击穿强度试验机仪器
产品咨询